<tt id="z6g0x"><form id="z6g0x"><label id="z6g0x"></label></form></tt>
    1. <b id="z6g0x"><tbody id="z6g0x"><del id="z6g0x"></del></tbody></b>
      <rt id="z6g0x"><nav id="z6g0x"></nav></rt>

      <tt id="z6g0x"><tbody id="z6g0x"></tbody></tt>
      <rp id="z6g0x"></rp>

    2. <wbr id="z6g0x"></wbr>
    3. <i id="z6g0x"></i>
      無障礙瀏覽 外文版 繁體中文
      登錄個人中心
      走進常州 新聞中心 政府信息公開 政務服務 政民互動 專題專欄 數據發布
      當前位置:
      瀏覽次數:
      信息名稱: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溧陽市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方案》《新北區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
      索 引 號:014109429/2023-00041
      法定主動公開分類:生態環境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文件編號:常政辦發〔2023〕11號 發布機構:常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產生日期:2023-03-10 發布日期:2023-03-27 廢止日期:有效
      內容概述: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溧陽市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方案》《新北區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溧陽市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方案》《新北區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
      溧陽市、新北區人民政府,市各有關部門和單位:
        《溧陽市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方案》《新北區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方案》已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常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3月10日
       ?。ù思_發布)
      溧陽市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方案
        為貫徹落實《江蘇省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施方案》,溧陽市圍繞推進生態創新、推動綠色發展的目標,在天目湖水環境容量交易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溧陽丘陵山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形成權益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溧陽模式,特制定本方案。
        一、試點基礎
       ?。ㄒ唬┑貐^概況
        1. 長三角地區的地理中心。溧陽處于長三角城市群的地理中心、蘇浙皖三省交界處,位于南京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的交界地帶,素有“雞鳴醒三省”之說。市域面積1535平方公里,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僅68千米,寧杭高鐵、寧杭高速、揚溧高速、常溧高速、104國道、丹金溧漕河、蕪太運河穿境而過,交通區位條件優越,水陸空交通便捷。2021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61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87億元。溧陽位列全國百強縣第25名和科技創新百強縣第12名。
        2.  “三山一水六分田”的低山丘陵山區。境內有低山、丘陵、平原圩區等多種區域典型地貌類型,林木、水域和耕地總覆蓋率高達89.2%。水域面積284平方公里,水域類型豐富多樣,河網縱橫,庫塘星羅,水環境質量優良,國省控考核斷面優Ⅲ比例100%,人均水資源量是全省的4.26倍。土壤資源豐富,土壤類型主要為黃棕壤和水稻土,南部山區有大片的富硒土壤。濕地保有量為201平方公里,其中水產養殖場占71.7%。林地面積325.8平方公里,林木覆蓋率達32%,比全省高8個百分點。豐富的自然資源為野生動物的生息繁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全市共有生物物種1759種,其中包括國家級珍稀瀕危植物17種、國家保護動物19種。
        3.  “三山兩湖抱田園”的生態休閑區。溧陽由南山、曹山、瓦屋山、天目湖、長蕩湖環繞,“溧陽琴廊”“十二望樓景觀廊”鑲嵌其中,220多個鄉村旅游點、62個美麗鄉村和特色田園鄉村星羅棋布,365公里的“溧陽1號公路”“串珠成線構面”,勾勒出溧陽全域的精致山水。溧陽土壤富硒、水質弱堿、空氣富氧,是國家生態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最美休閑度假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長壽之鄉和世界長壽之鄉,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絲綢之鄉”“茶葉之鄉”,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出了蘇杭,美在溧陽”的美譽?,F有3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天目湖、南山竹海、御水溫泉)、1個國家森林公園,是全國第一個擁有2個國家濕地公園(天目湖、長蕩湖)的縣級行政區。
        4. 歷史文化深厚的感恩信義城。溧陽,名起春秋,公元前221年建縣,迄今已有2230多年歷史,是全國保持原名稱的57個縣之一。溧陽是吳越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國四大古琴之一“焦尾琴”的故里,創造了溧陽“三跳”、儺文化、泓口絲弦、太平鑼鼓、烏飯節、跳馬燈等民間文化瑰寶。春秋時代伍子胥亡楚奔吳途經溧陽,留下了史貞女一諾千金、舍命相救的動人事跡;《游子吟》是孟郊在溧陽任縣尉時所作,母慈子孝的真摯情感,贏得了無數國人的深刻共鳴;唐代詩人李白曾三到溧陽,留下《猛虎行》等諸多不朽詩篇??箲饡r期,新四軍在溧陽水西村建立江南指揮部,鑄就了一方紅色熱土。在感恩、信義和革命等“基因”的傳承下,溧陽獲評全國文明城市,入選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地區,有利于溧陽在生態文明建設和探索“兩山”轉化的道路上改革創新。
       ?。ǘ┒ㄎ惶厣?br />   1. 長三角生態創新示范城市。在全面融入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過程中,以生態作為基礎變量、核心資源和比較優勢,吸引產業、科技、人才等與其聚合裂變,帶動城鄉空間、公共服務、生活方式與其融合嬗變,系統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路徑,從而在更大范圍內實現以生態推動區域分工協作和城市能級提升,打造以生態創新驅動縣域經濟崛起的溧陽范本。
        2.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跨區域合作示范區。依托蘇皖合作示范區和“一地六縣”合作區,在區域生態保護修復和生態保護補償等領域持續加強合作,在水環境容量指標交易、碳匯交易、水權交易等領域建立穩定交易的機制,暢通生態產品跨區域交易機制,打造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跨區域合作范本。
       ?。ㄈ﹥瀯荻贪?br />   1. 溧陽丘陵山區生態資源是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區。溧陽低山丘陵山區生態資源優越,是長三角生態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林草濕生態資源面積達564.8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宜溧低山丘陵山區和茅山低山丘陵山區集中地區,構成了溧陽市“三山一水六分田”的生態空間,是溧陽建設長三角生態創新示范城市的重要支撐。依托丘陵山區生態資源,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探索與實踐,有助于推動生態產業化與產業生態化,加快低山丘陵山區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增厚溧陽以生態為核心的綠色生產力,促進共同富裕,并對蘇南丘陵山區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發揮重要的示范和推廣作用。
        2. 率先開展天目湖水環境容量交易取得顯著成效。2020年溧陽市聯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專業科研團隊,率先在生態資源優勢明顯的天目湖流域開展了以權益類生態產品——水環境容量為交易主體的生態產品交易試點工作,建成了溧陽市生態產品交易平臺,形成了以“總量控制、分區設限、多元供給、占用付費、平臺交易”的水環境容量交易實踐,開創了權益類生態產品實踐交易的先例,建立水環境容量低效占用被高效利用替代的高質量發展市場驅動機制,形成綠水青山金山銀山雙向轉化模式,被《新華社》《中國科學報》等新聞媒體多次專題報導,新華日報思想周刊參事版發文,推進“兩山”雙向轉化材料進入“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和江蘇大講堂,促進了國家和地方相關部門、相關領域的交流與互動,試點在國內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3. 亟需權益類生態產品供需機制和政策制度上的突破。受前期探索的權益類生態產品單一和覆蓋區域有限影響,當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面臨著生態產品市場交易活躍度不高、生態產品價值變現路徑不多等問題。同時,受縣域自主制定政策的權限影響,導致生態產品供需機制不清,生態產品交易模式不順,為生態產品付費意愿不強等問題,這是當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主要瓶頸。因此,亟需以開展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省級試點為契機,圍繞生態產品供需機制設計和政策配套支持,拓展多元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解決生態產品交易難、變現難的問題,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溧陽模式。
        二、試點安排
       ?。ㄒ唬┛傮w考慮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為目標,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建立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利益導向機制,形成符合區域生態資源實際、契合溧陽生態經濟發展特征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助力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助推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不斷提升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推動形成具有生態創新示范特色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體系。
       ?。ǘ┰圏c方向
        在天目湖流域生態產品交易市場建設及生態產品交易試點工作的基礎上,針對溧陽生態資源優越的丘陵山區探索生態容量和生態碳匯等生態權益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與路徑,到2024年實現以下目標:
        ——建成系統高效的生態容量和生態碳匯監測體系。以溧陽丘陵山區水文水質和生態固碳監測為重點,在已有監測體系基礎上,針對丘陵山區重點功能水體水文水質和典型林草濕生態系統(生態固碳熱點)建立常規巡測和高頻通量數據監測體系,實現溧陽丘陵山區重要功能水體生態容量和生態碳匯的動態監測,支撐丘陵山區生態容量與生態碳匯科學核算體系建立。
        ——建立客觀科學的生態容量與生態碳匯核算體系。在天目湖生態容量交易試點基礎上,結合溧陽丘陵山區生態容量監測體系,拓展建立針對丘陵山區生態容量和經營主體容量占用測算體系;基于溧陽丘陵山區重要林草濕生態碳匯監測,融合氣象和遙感等多源數據,建立基于機理模型的生態碳匯網格化核算體系;形成西南丘陵山區可推廣、可復制的水環境容量和生態碳匯測算指南。
        ——形成切實可行的權益類生態產品交易機制?;凇翱偭靠刂?,分區設限”,逐步推進溧陽丘陵山區減污降碳的原則,針對溧陽丘陵山區重點功能水體水環境特征及不同流域分區生態容量可分配量與經營主體占用量,制定生態容量初始分配體系。建立生態產品使用券證(生態容量占用、碳匯指標)有償使用制度,按照相關規定,對新入、超出生態容量占用的經營主體以及需要碳匯指標的經營主體,實行生態產品使用券證付費購買,制定交易模式,形成《溧陽市生態產品(權益類)交易管理辦法》,建成區域性生態產品交易平臺。
       ?。ㄈ┰圏c任務
        1. 統籌建設網格化監測體系,開展生態資源動態調查
       ?。?)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登記確權,明確生態產品權屬。開展溧陽市域自然資源資產清查、健全自然資源確權登記規范,推進溧陽市自然資源資產統一確權登記,界定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主體,明確生態產品權責歸屬。
       ?。?)完善溧陽丘陵山區生態容量和生態碳匯監測體系。統籌整合水文水利、環保、氣象及中科院南京地湖所生態觀測站等在溧陽丘陵山區的生態監測體系;梳理溧陽丘陵山區重要河湖水體國控斷面水環境監測體系、林草濕生態系統碳通量觀測體系及氣象水文等基礎數據監測系統;補充和建立重點功能水體和生態系統水環境與碳通量監測體系,建立自動高頻監測和常規巡測相結合的生態容量和生態碳匯監測體系,為建立和完善溧陽丘陵山區生態容量、生態碳匯核算體系提供數據支撐。
       ?。?)強化生態環境信息監測協同。在生態容量和生態碳匯監測體系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溧陽市多部門協同的標準化核算數據監測收集體系。運用空天地一體化多源科學數據,推動核算基礎數據精細化,逐步建設全市生態要素網格化監測體系與生態大數據平臺。
        2. 建立標準化核算方法,完善水環境容量與碳匯評價體系
       ?。?)健全溧陽丘陵山區生態容量核算體系?;阡嚓柷鹆晟絽^重要河湖水體水環境特征與服務功能,建立不同功能水體分區;結合不同功能水體分區水環境監測體系,將天目湖流域生態容量測算體系拓展至不同功能分區,通過水文模型、陸域和湖庫污染物輸移模型的互相嵌套和聯合模擬,實現流域、河湖水文和污染物一體化測算,建立適用于東南丘陵山區不同功能水體的生態容量科學核算體系,形成《東南丘陵山區生態容量核算指南》。
       ?。?)建立溧陽丘陵山區生態碳匯核算體系?;阡嚓柕湫蜕鷳B系統(林、草、濕地和大型水庫等)碳通量監測體系,耦合氣象與遙感多源數據,使用生態機理模型,科學核算典型生態系統生態碳匯量,建立溧陽典型生態系統生態碳匯方法學。開發生態碳匯監測平臺,實現溧陽生態碳匯動態科學核算與監管,初步形成溧陽市生態碳匯物質量的網格化精細化核算與評估。
       ?。?)開展經營主體生態容量占用與碳匯指標需求評估。篩選溧陽丘陵山區不同生態敏感分區的生態容量占用重點經營主體(大型茶場、賓館飯店等);根據不同產業類型及規模,采取理論測算和監測結果并用方式,測算各類經營主體生態容量占用量;采用資源消耗方法建立不同行業碳匯指標需求核算方法學,測算不同行業企業碳匯指標動態需求。
        3. 打通生態產品交易壁壘,健全規范化交易機制
       ?。?)統籌生態容量與碳匯指標管理。以水環境質量穩定提升和碳減排為目標,建立實施“總量控制,分區設限”的生態容量和碳匯指標管理制度。明確現狀容量維系的基本條件,根據溧陽丘陵山區不同區域生態敏感程度,結合生態工程容量增量,核定不同分區生態容量分配上限值和經營主體占用限值,建立初始分配機制。建立監督制度,定期測算經營主體生態容量占用和碳匯指標動態需求,更新生態產品使用券證;按照相關規定,對新入和超出生態容量占用的經營主體以及需要碳匯指標的經營主體實行有償購買。
       ?。?)建立生態產品價格體系。建立生態保護投入及環境治理成本長期數據清單,開展工業園區、現代特色農業、旅游、住宿以及餐飲等主要產業成本受益調查,建立溧陽丘陵山區生態容量交易基準價格模型?;谏鷳B保護投入、環境治理成本與生態占用受益制定溧陽丘陵山區生態容量基準價;采用國家參考價作為生態碳匯基準價,建立生態容量和生態碳匯等主要生態權益類產品的基準價格體系。經營主體在基準價格的基礎上對生態產品使用券證,按照相關規定,進行購買。
       ?。?)建立生態產品交易模式,形成權益類生態產品交易制度。制定生態容量占用和碳匯指標交易的購買、繳費和發放等環節;建立生態產品交易平臺,供給方與需求方生態產品使用券證供需信息實時發布;制定形成《溧陽市生態產品(權益類)交易管理辦法》,規范生態產品使用券證的交易流程,明確不同部門職責,約束供需主體交易行為,形成權益類生態產品交易制度。
        4. 加大引導激勵,構建多元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0)開發碳普惠應用場景,引導公眾參與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因地制宜開發溧陽特色的項目類碳普惠減排場景:“電動溧陽”、“農業清潔生產”等低碳綠色減排項目;開發公眾類碳普惠減排場景:公共交通出行、新能源車使用、垃圾分類減排;建立不同應用場景的碳減排方法學,完善用戶激勵措施,對用戶低碳行為實施積分獎勵。依據碳普惠貢獻賦予相應積分,并將積分情況納入個人信用管理,優先提供金融服務,激發公眾參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積極性。
       ?。?1)發揮丘陵山區生態碳匯優勢資源,帶動生態旅游經濟發展。立足溧陽丘陵山區生態優勢,建立生態碳匯經營開發與低碳旅游經濟結合機制。優先考慮在生態碳匯資源豐富的丘陵山區開展大型會議;為帶動溧陽旅游經濟的大型活動或項目“碳中和”提供生態碳匯,實現生態碳匯價值最大化。
       ?。?2)多元化生態補償,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將不同分區水環境容量和碳匯情況動態納入縱向生態補償的依據,完善縱向生態補償機制;推動行政區域間水環境容量和碳匯指標的核算與交易,推動橫向生態補償的多元化,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3)賦予生態產品金融屬性,構建多元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體系。加強與綠色金融對接,推動銀行、證券、基金等金融機構與我市合作設立綠色發展引導基金?;谏鷳B產品價值科學核算,賦予生態產品金融屬性,推動權益類生態產品抵押、投資和融資等綠色金融創新,壯大生態產品交易供需主體,激發生態產品交易市場活躍度,形成生態產品的可持續開發經營保障機制。
       ?。?4)綠色金融典型案例示范,推進綠色金融創新機制?;谒h境容量、生態碳匯價值科學核算,率先開展水環境容量擴容工程和生態碳匯增量工程的綠色金融實踐,推進生態產品經營開發的綠色信貸典型案例示范,探索形成生態產品綠色金融創新機制。
        三、保障措施
       ?。ㄒ唬┙M織保障
        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相關指示精神,建立健全試點建設協調推進機制,成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壓緊壓實生態“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切實將生態環境建設納入黨委、政府齊抓共管的范疇,各級黨政主要領導作為第一責任人,切實履行好總指揮、總協調、總調度、總督查職責,推動形成黨政統一組織領導、政府分管領導具體實施、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努力形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合力。
       ?。ǘ┱咧С?br />   制定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制度,積極引導企業、金融機構和第三方評價機構等市場主體參與生態產品保值增值,建立健全生態保護修復的產權激勵機制。深入實施人才引進計劃,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納入溧陽市緊缺專業人才引進范圍,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進優惠政策,通過人才引進、掛職交流、項目合作、會議論壇等方式,培育和引進一批創新型復合型人才。
       ?。ㄈ┵Y金支持
        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力度,研究設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專項資金,將試點投入納入公共財政支出范圍。加大省級、市級財政部門相關專項資金爭取力度。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足額保障試點各項工作需要,確保試點工作快速推進。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積極創新生態信貸、生態使用權債券和生態產品保險等金融政策和產品,鼓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金融支持力度。
       ?。ㄋ模┥鐣⑴c
        充分利用紙媒、流媒及各類微媒體平臺,弘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宣傳力度。通過新聞媒體和互聯網等渠道,加大生態產品宣傳推介力度,提升生態產品的社會關注度。構建生態文化傳播平臺,大力宣傳先進典型,倡導循環低碳的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依托中科院南京地湖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加強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創新的研究,圍繞試點重點任務組織開展相關專題研究和培訓,開拓試點思路,提供技術支持。
       ?。ㄎ澹┍O督考核

        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推進情況作為評價鎮(區、街道)、部門領導班子和有關領導干部的重要參考,建立試點建設考核評估機制,將試點任務納入溧陽市委、市政府綜合考核深化改革考核內容。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專項干部培養機制,將干部在試點建設中的工作業績作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定期評估鎮(區、街道)、部門工作落實情況,重大成果、經驗和問題及時向溧陽市委、市政府報告。

      溧陽市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事項

      序號

      改革事項

      改革目標

      完成時限

      溧陽市牽頭單位

      1

      開展丘陵山區碳匯開發項目研究

      摸清區域林業碳匯資源本底,建立林業碳匯信息庫,做好造林、森林經營碳匯項目的優先開發區域,構建適合區域內碳匯預測模型。

      2022年前

      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天目湖鎮

      2

      建立系統高效的丘陵山區生態資源監測體系

      以現有生態資源監測體系為基礎,建立丘陵山區重要功能水體生態容量和生態碳匯的動態監測體系。

      2023年前

      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生態環境局

      水利局

      發改委

      3

      建立客觀科學的丘陵山區生態資源核算體系

      建立核算模型,方便快捷測算不同丘陵山區的生態容量。

      2023年前

      統計局

      生態環境局

      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水利局

      發改委

      4

      建立切實可行的丘陵山區生態資源交易機制

      建立生態容量初始分配體系和新增購買體系,開發形成生態產品使用券證交易機制。

      2024年前

      發改委

      行政審批局

      平陵集團

      5

      開發碳普惠應用場景

      開發電動溧陽、垃圾分類減排等溧陽特色的碳普惠減排場景,建立不同應用場景的碳減排方法學,對用戶低碳行為實施積分獎勵,并將積分情況納入個人信用管理,優先提供金融服務,激發公眾參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積極性。

      2024年前

      發改委

      平陵集團

      6

      建立丘陵山區綠色金融支撐體系

      賦予交易市場交易的生態產品金融屬性,開展各類金融活動。

      2024年前

      人民銀行

      7

      建立區域性生態產品交易平臺

      在現有生態產品交易平臺基礎上,制定《溧陽市生態產品(權益類)交易管理辦法》,不斷擴充交易品種類型,建成區域性生態產品交易平臺。

      2024年前

      發改委

      平陵集團

        注:溧陽市牽頭單位要細化任務措施,明確時間表、路線圖,確保各項試點任務有序實施,形成實效。常州市相關
        單位要加強統籌指導和政策支持,形成整體合力,共同推動試點工作創新突破。

      新北區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方案
        為貫徹落實《江蘇省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施方案》,因地制宜推進省級試點工作,制定新北區試點工作方案。
        一、試點基礎
       ?。ㄒ唬┑貐^概況
        1. 區位狀況。常州國家高新區(新北區)位于常州市北部,是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之一,2002年4月,在常州國家高新區基礎上設立了常州市新北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體制。目前下轄5鎮5街道,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一個綜合保稅區,面積508.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9.45萬人。新北區北瀕長江,與泰州市隔江相望;南枕滬寧鐵路,與常州市天寧區和鐘樓區交界;東與江陰市相鄰;西與丹陽市和揚中市接壤。距上海、南京均不到2小時車程,境內有四通八達、快速便捷的“水、陸、空、鐵”四位一體立體對外交通網,京滬高速鐵路、滬寧鐵路、滬蓉高速、江宜高速、常泰高速、346國道、122省道、239省道、常澄路等穿區而過,京滬高速鐵路常州北站坐落區內,聯動南北的常泰過江通道已進入全面施工階段。擁有常州市全部的25.8千米長江岸線,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常州港、省內最大內河港——奔牛港,并已開通國際遠洋運輸航線。位于區內的常州奔牛國際機場現已有14家航空公司在飛運營,通航30個境內外城市。
        2. 地質情況。新北區大地構造屬于江陰—溧陽復背斜、東臺—溧陽地震帶,基巖以上分布著140米~200米的第四紀沖積土層,屬相對穩定地區。地貌單元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湖西和武澄錫虞北部的平原地區,地形平坦,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總體地勢較高,地面標高一般為3.61米~5.61米(青島標高)。區內兼有平原、圩區和極少量的丘陵地。從全區各類面積分布看,圩區占14.6%,平原占84.3%,丘陵占1.1%。圩區主要分布于區域西北的黃山河以北,沿江下灘以及錄安洲;區內大部分為平原區,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區澡港河附近;極少量丘陵分布于區域西北部、浦河以南的小黃山區域。
        3. 社會經濟概況。202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20.37億元,同比增長9%;人均GDP突破20萬元;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1.59億元。國家高新區綜合排名提升至全國第23位,躋身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13位。全區上下深耕“兩特三新一智能”(智慧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新醫藥及醫療器械、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智能制造裝備)重點產業鏈,全力以赴做強“532”發展戰略產業中軸、創新中軸。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達到3011.77億元,“兩特三新一智能”產業產值占比超過70%;上市公司總市值突破3000億元,創歷史新高。旅游名區繁榮發展,創成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省級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單位,國家3A級以上旅游景區達到5家,新龍生態林核心區、漢江路精品街相繼建成開放,中華恐龍園榮獲“影響世界的——中國文化旅游名景”稱號,“中華恐龍園”商標成為江蘇首個以“中華”字樣冠稱的國字號商標。農業高質量發展,獲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區、省級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試點項目縣(區)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入選“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名錄。
        4. 生態資源稟賦。水資源。新北區境內共有河道192條約583公里,其中長江、蘇南運河、新孟河等3條河道為流域性河道,澡港河、德勝河、北塘河等3條河道為市級河道。南北向區級河道有浦河、剩銀河等11條;東西向區級河道有十里橫河、城巷大溝等12條,此外還有鎮級河道110條,村級河道53條,形成一個通江入河的平原河網。林業資源。全區植被具有明顯的從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的特征,屬于北亞熱帶常綠闊葉和落葉闊葉混交林,并以落葉闊葉樹種為主,此外尚有常綠針葉林、次生山地灌木叢等。天然植被資源主要分布在小黃山,2021年,全區林木覆蓋率達18.9%。濕地資源。主要集中于長江及其洲島,全區自然濕地保護率達65%。建立錄安洲濕地保護小區、長江濕地保護小區,區內長江濕地已列入江蘇省省級重要濕地名錄。
       ?。ǘ┒ㄎ惶厣?br />   1. 沿江保護新典范。新北區作為常州市唯一的沿江區域,承載著城市取水口、排水口、港口碼頭、過江通道等多項功能,是全市長江大保護的主陣地。近年來,全區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有力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破解“化工圍江”取得積極成效,沿江保護修復建設效果初顯。通過試點實施,將加快形成“一帶兩片三廊”空間結構,實現沿江地區生態修復和保護全覆蓋,積極在沿江地區率先實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踐成效集中體現,進一步寫好破解“化工圍江”后半篇的“生態擁江”文章,努力建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沿江保護修復的新典范。
        2. 綠色發展創未來。統籌推進沿江產業轉型升級,持之以恒建設現代綠色產業體系,在深耕“兩特三新一智能”重點產業鏈,全力以赴做強“532”發展戰略產業中軸、創新中軸的基礎上,進一步堅持把生態、生產、生活和諧共生的關系充分融入到長江大保護總體生態格局中,合理布局三生空間,加快綠色置換,打造集生態保育、濕地涵養、科普教育、田園觀光為一體的江南特色沿江生態長廊,推動產業和城市互相滲透、共同發展,實現“產業開發區”向“產城融合品質功能區”的轉型,成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綠色增長極、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開創常州沿江地區產業與人居融合、生態與經濟共贏的新局面。
        3. 資源交易探索地。全區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基礎良好,前期在沿江1公里范圍內低質低效化工企業全部騰退“清零”的基礎上,創新性地提出以“企業退出—生態修復—指標調劑—易地使用”為路徑的“生態空間補償”機制,成為全省唯一一個獲批沿江關閉騰退化工企業用地資源整合利用試點的地區。生態整治驗收通過后轉變為生態與農業功能空間的土地,按規定異地調劑使用其對應的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緩解土地要素不足的困境,解決騰退化工企業搬遷難、資金不足的問題。
       ?。ㄈ﹥瀯莺投贪?br />   1. 具有的優勢
       ?。?)全面制定形成綠色發展路線。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制定形成以《長江經濟帶(常州沿江地區)生態優先綠色轉型發展規劃(2018~2035年)》為引領,以國土空間布局規劃為綱要,以產業定位規劃、綜合交通規劃、生態景觀規劃、城市設計規劃、常泰通道跨江融合橋頭堡區域專項規劃為支撐的綠色轉型發展規劃體系,堅決強化一體化縱深部署,全力打造沿江“一帶兩片三廊”(沿江綠色轉型發展示范帶、產城融合片區、美麗鄉村片區、新龍生態林廊道、澡港河生態廊道、德勝河生態廊道)綠色發展新格局。建設現代綠色產業體系,明確智慧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新醫藥及醫療器械、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智能制造裝備六大主導產業發展方向,持之以恒深耕“兩特三新一智能”重點產業鏈。
       ?。?)創新形成綠色發展體制機制。全面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出臺《新北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印發《常州高新區(新北區)黨政領導干部“四責聯審”結果等級評定辦法(試行)》,率先在全市建立綠色考核機制,把生態文明建設責任納入黨政領導干部“四責聯審”范疇。制定《新北區沿江排澇泵站排水管控辦法》,實現入江排口自動在線監測全覆蓋。在全省率先發布《化工企業安全關閉基本要求》《化工企業安全關閉現場監督管理服務規范》等兩項地方標準,填補了江蘇省在該領域的空白。率先組織重點鎮(街道)、重點園區、重點行業等多個層面開展符合自身特色的“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微站點”建設。在全市率先完成濱江、西部、城區三個環保所的規范化建設,并實體化運行。先后成立新蘇環保、新美水務等三大國有環保企業,全面構建集投資、建設、運營、研發為一體的創新型綠色環保產業鏈,全面打通污染防治和環境治污上下游環節。積極破解“化工圍江”難題,以沿江關閉騰退化工企業用地資源整合利用為抓手,創新性地提出以“企業退出—生態修復—指標調劑—易地使用”為路徑的“生態空間補償”機制。
       ?。?)持續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加快生態綠城建設,以“增核、擴綠、聯網”為主要手段,持續實施生態源保護、城鄉公園綠地、生態廊道、生態綠道、特色主題建設等六大“生態綠城”建設工程,新龍生態林等三大生態屏障基本形成,三江口公園、新龍濕地公園等23個公園綠地建成開放,全區綠化覆蓋率提升至39.5%,實現“增核”9264畝,“擴綠”3958畝,“聯網”近50公里。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5.35平方公里,新孟河清水通道維護區、長江(常州市區)重要濕地、新龍和小黃山生態公益林等省級生態空間管控區域面積達51.5平方公里,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重要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加快沿江岸線生態保育與景觀恢復,新增綠地超3000畝,生態岸線占比達到80.6%,位列全省第一。積極構建富有活力的濱水空間,沿線布置工業遺產式長江大保護展示館、敞開式省莊河生態廊道、十里生態綠廊等,加快實現沿江風光從“工業銹帶”到“生態秀帶”的綠色蝶變。
        2. 存在的短板
       ?。?)生態環境本底條件不具優勢。全區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只有小黃山區域分布極少量丘陵,開發利用較早,開發強度較大,生態資源不足,自然林地、濕地等生態用地比例偏低。根據三調結果,全區擁有濕地面積286.32公頃,占比0.56%;喬木林地面積531.35公頃,占比1.04%;水域面積7187.51公頃,占比14.12%。
       ?。?)產業轉型升級壓力較大。全區產業發展水平總體仍處于中游,產業結構相對偏重,且全區存量工業用地已達高位,增量空間極為有限?!笆奈濉逼陂g,全區工業化、城鎮化仍將快速推進,資源環境約束將日益趨緊,總體還面臨著如何在保障區域環境持續改善提升的基礎上,為經濟發展騰出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多的承載容量,實現發展質量和效益雙提升的嚴峻挑戰。
       ?。?)政策瓶頸有待支持突破。在前期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還存在部分政策瓶頸,如將沿江化工企業建設用地整治為其他林地和草地,與現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政策有差異。
        二、試點安排
       ?。ㄒ唬┛傮w考慮
        1.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以保障自然生態系統休養生息為基礎,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核心,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系統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與生態環境建設的耦合發展,著力將長江常州段建設成為全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帶、協調發展帶,努力把新北區打造成為沿江地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典范,構建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北模式”。
        2. 基本原則
       ?。?)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徹底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堅持以保障自然生態系統休養生息為基礎,增值自然資本,厚植生態產品價值。
       ?。?)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充分考慮不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注重發揮政府在制度設計、經濟補償、績效考核和營造社會氛圍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有效轉化。
       ?。?)堅持因地制宜、重點突破。結合全區實際情況以及各種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難易程度,分類施策、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推進各項工作,在沿江生態增值和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重點突破,探索形成適合存量用地生態治理的實踐經驗和推廣模式。
       ?。?)堅持統籌協調、相互促進。加強部門協作,明確職責分工,統籌協調整體保護和綜合治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增強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確保試點工作取得實效,生態產品價值得到充分實現。
        3. 主要目標
        到2024年,重點任務取得突破性進展,具有新北特色的沿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生態產品交易制度基本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有效拓展,利益導向機制初步構建,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能力明顯增強,促進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形成凸顯沿江特色的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經驗做法。
       ?。ǘ┰圏c方向
        聚焦沿江保護修復和綠色發展方向,積極探索構建新北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技術支持體系、實現模式和制度保障體系。
        ——促進長江岸線保護利用。結合區自然資源生態保護與開發利用實際,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性保護修復,加強各類生態空間管控區域監管,推進長江文化公園(常州段)建設。
        ——探索生態價值實現模式?;趨^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探索形成生態產品增值溢價、生態產業化經營、生態補償等可復制可推廣的價值實現模式。
        ——探索機制體制創新。圍繞形成“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利益導向,探索建立“生態積分”機制,開展“危污亂散低”治理生態環境評價、指標交易等,形成服務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度保障體系。
       ?。ㄈ┰圏c任務
        1. 開展生態產品價值評估,構建“生態積分”平衡機制
       ?。?)推進沿江地塊的生態價值評估。對沿江一公里化工產業騰退企業實施全面生態環境調查,摸清近年來沿江區域已完成生態修復狀況及未來生態修復需求,建立符合沿江區域實際特點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指標體系,指標主要涉及生態物質產品、生態調節服務和生態文化服務等三個方面,綜合運用費用支出法、生境等價法、影子價格法、享樂價值法等核算方法對沿江區域生態產品價值進行評估,設置區域生態賬戶,核算各地塊“生態積分”。
       ?。?)構建沿江區域土地“生態積分”平衡機制。以“生態積分不下降,生態價值凈增長”為目標,把修復成本或生態價值納入到開發成本中,構建基于“生態積分”的異地生態調節機制。制定可操作性強的、能夠將生態用地生態價值量化為生態積分的技術細則和不同生態用地類型的生態積分換算標準。構建“生態積分”補償機制,企業通過現金購買、產業返補或生態修復方式償還土地利用中的“生態積分”,探索建立市場化“生態積分”交易制度,組織實施“生態積分”交易,在土地出讓時從授權機構購買“生態積分”,從而對各類建設活動造成負面影響的生態系統功能進行補償,推動實現“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傮w確保區域生態賬戶積分不下降,生態價值逐年提升。
       ?。?)結合區域“生態積分”推進沿江區域“三生”空間優化。實施沿江岸線結構優化,確保生態岸線比例,優化生產與生活岸線。推進低質低效產業用地騰退修復,促進生態產品增值。嚴格執行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指南、自然生態保護修復行為負面清單,逐步清退不符合主要生態功能導向的工業用地??傮w通過沿江區域“三生”空間優化,提升區域“生態積分”和生態功能。
        2. 推行企業生態環境分類評價,加快“危污亂散低”治理
       ?。?)構建全區企業生態環境分類評價體系。結合區內產業結構和企業規模特點,考慮用能、用水和排污量、碳排放等生態權益類指標,結合廠區綠化率、綠色采購比例等綠色生態指標和企業年均生態環境保護投入、企業參與社會環保公益活動頻次等指標,補充形成包含質量效益、技術創新、生態環境、綠色發展等多個維度企業分類評價體系。以年度為周期,定期開展綜合評價工作,將企業分為ABCD四類:A類為重點發展類,B類為鼓勵提升類,C類為幫扶整治類,D類為淘汰關停類,實行動態管理。并將分類評價結果納入“危污亂散低”評價指標體系,指引下一步“危污亂散低”綜合治理工作。
       ?。?)開展全區工業用地土地、排污許可、用能、用水等權益基礎調查,整合統計、環保、資規、稅務等部門涉企數據,共同構建并逐步完善新北區企業綜合評價數據庫,為全區企業分類綜合評價工作順利開展提供基礎數據保障。
       ?。?)深入開展“危污亂散低”綜合治理工作。加大區內低質低效產業用地騰退修復,探索整合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等政策工具,放大政策集成效應。打通收購儲備、鼓勵流轉、協議置換、“退二進三”及“退二優二”路徑,挖掘低效用地潛在價值。
       ?。?)構建全區生態產品儲備機制。通過全區“危污亂散低”綜合治理工作,對重新釋放的用能權、排污權等生態權益指標,以國有公司作為儲備管理單位對其進行集中收儲,采取市場交易的方式,有償出讓給由于企業自身發展而新建、擴建項目導致排污和用能等需求增長的企業。
        3. 挖掘開發生態產品服務潛力,提升長江文化旅游價值
       ?。?)推進沿江自然資源調查評估。按照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規程規范要求,充分利用第三次國土資源調查等現有成果,以15條區級河道為試點范圍,合理劃定自然資源登記單元,有序推進試點范圍內自然資源資產統一確權登記。探索開展沿江片區生態產品的基礎信息調查,重點聚焦沿江林地、草地、園地及澡港河、德勝河、新孟河三條主河道及兩側生態綠廊(河道)等,摸清沿江地區生態產品數量、質量、空間布局等底數。建立沿江片區生態產品動態監測制度,依托衛星遙感、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建設立體化、數字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定期監測生態產品功能量、價值量及其變化情況,強化該區域范圍各類生態空間管控區域的生態產品監測,逐步實現沿江片區GEP核算清單化。
       ?。?)提升沿江生態系統調節服務功能。加強各類生態空間管控區域監管,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性保護修復,恢復原生態自然系統。加強入江河道生態整治,確保實現黑臭水體持久清零。持續實施長江重要濕地保護工程,以自然修復為主,增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涵養、岸線防護等功能。持續推進新龍生態林等生態公益林建設,增強空氣凈化、固碳釋氧等功能。實施小黃山等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增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等功能。加大沿江及其他低質低效產業騰退用地的土壤修復力度,加快修復地塊驗收和再利用。鼓勵將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與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權益掛鉤,對實施森林碳匯提升等綜合整治的社會主體,在保障生態效益和依法依規前提下,允許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獲取收益。統籌推進城市更新和美麗田園鄉村建設,打造展現“魚米之鄉”之美的現代農業片區,整合孟河、西夏墅農業資源,以萬頃良田、小黃山為核心,推動孟河醫派、齊梁文化的活化傳承,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和融農游體驗、醫養休閑為一體小黃山生態健康小鎮。
       ?。?0)扎實推進常州長江生態文化公園建設。以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四大功能分區為重點,推動區域長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帶動沿線經濟、社會、生態等各領域建設。充分挖掘龍城文化和江河交匯的優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將齊梁歷史文化、長江運河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推進長江文化公園(常州段)建設。建設“江邊森林”“濱水生態景觀長廊”和濕地中水生態凈化系統工程,打造最美長江岸線,提質生態產品文化服務資源。重點推進“一帶一渡一碑,一館一村一島,一山一林一園”建設,打造以“長江文化”為主題的常州長江生態文化公園。
        三、保障措施
        1. 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專班,區分管領導任專班組長,全面落實領導牽頭主抓責任,切實把各項工作抓緊抓實抓到位。區經濟發展局作為牽頭單位,要加強統籌協調,加強資源整合,積極組織推進各項工作。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分局、生態環境局、農業農村局、財政局等部門作為責任單位,要全力以赴、主動配合、形成合力。各部門圍繞重點工作任務,信息共享、明確責任、分解任務、細化舉措,積極開展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確保試點工作取得實質性成效。
        2. 加強資金保障。深入推進生態補償和綠色金融創新,試點統籌生態領域轉移支付資金,創新生態保證金制度,通過設立市場化產業發展基金等方式,支持基于生態環境系統性保護修復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程建設。開發長江濕地保護及長江禁捕生態公益性崗位,對符合條件的主要提供生態產品地區的居民實施生態補償。探索“古運河、古橋、古村”生態產品資產證券化路徑和模式。加快培育生態產品市場經營開發主體,盤活古舊村落等存量資源,推進相關資源權益集中流轉經營。
        3. 強化智力支持。依托常州市、江蘇省乃至全國該領域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以及全區特色新型智庫,加強學術研討,重點聚焦新北區生態產品概念、范疇、特征、類型等基礎理論,存量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綠色折抵”的理論邏輯,生態產品價值評估的內涵、核算等技術方法,“標準單位生態產品”度量、界定、交易等操作手段,進一步強化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創新的研究和實踐。加強合作交流,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建言獻策,推動與省內、國內乃至國際間的交流,總結提煉具有新北區特色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經驗模式,保障試點工作的順利開展。
        4. 強化輿論引導。弘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宣傳力度。指定專人加強試點工作信息報送,強化信息交流與成果分享。充分發揮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宣傳主陣地作用,深入解讀和宣傳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理論內涵、國內創新做法、典型案例。積極宣傳試點建設的進展和階段性成果,總結推廣沿江地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好經驗、好做法。建立公眾參與平臺,開展輿論監督,暢通社會力量參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有效渠道,組織邀請社會各界代表現場參觀沿江保護修復和綠色發展工作成效,提升對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切身認知,使廣大群眾真正成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參與者、推廣者和受益者。
        5. 推動督促落實。積極推動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推進情況納入部門年度綜合考核,定期評估生態資源增量,將生態產品總值增減情況作為區內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評價、干部獎懲任免、領導干部離任審計等重要參考。開展動態監督考核,將專班任務落實情況納入區委、區政府年度督查計劃,通過調度、督查、通報等形式,全力督導落實,加強督查問責。定期評估試點方案落實及試點重點任務進展情況,定期向區委、區政府報告。注重上下聯動,加強與省、市兩級發改部門的溝通聯系,對試點工作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糾偏,遇到重大問題及時報告。
        6. 爭取政策支持。積極爭取省市層面在自然資源、交通運輸、能源、農業、水利、生態環保、文化旅游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一是在各級生態公益林管理中,在加強公益林有效保護的同時,按照“占一補一”的原則,進一步突出集中化連片化,強化對現有零碎化分布的公益林進行空間調整和整合,為森林旅游、休閑等非木質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建設提供空間。二是進一步規范復綠土地驗收標準。當前騰退后的化工企業用地尚未統一生態整治和驗收標準。結合試點,綜合量化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加快推進生態整治效果的科學評估,形成理論創新、實踐可行、效益明顯的標準和操作規程。三是進一步延展異地使用空間。隨著生態整治項目的逐步實施,將面臨建設用地空間不足的問題,影響生態產品價值持續實現。通過試點,進一步探索“危污亂散低”用地生態整治后可用于流量指標歸還等新路徑。
      常州市新北區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事項

      序號

      改革事項

      改革目標

      完成時限

      新北區牽頭單位

      1

      構建生態積分平衡機制

      開展生態積分量化研究,探索形成積分量化技術細則。構建生態積分平衡機制,試點把土地修復成本或土地生態價值通過生態積分形式計算到地塊出讓過程中,企業通過現金購買、產業返補或生態修復方式償還土地利用中的生態積分。

      202412

      自然資源和規劃分局

      生態環境局

      財政局

      經發局

      進一步完善沿江保護修復企業退出生態修復指標調劑異地使用為路徑的生態空間補償機制,推進沿江土地異地調劑。

      202312

      自然資源和規劃分局

      生態環境局

      2

      推行企業生態

      環境分類評價

      全面摸清危污亂散低企業用地面積、結構和空間布局。

      202212

      應急管理局

      生態環境局

      自然資源和規劃分局

      經發局

      開展企業生態環境分類評價體系研究,綜合考慮用能、用水和排污量、碳排放等生態權益類指標,探索形成企業生態環境評價分類標準。

      202312

      探索推進企業生態環境分類評價,進一步將分類評價結果探索納入危污亂散低評價指標體系,指引下一步危污亂散低綜合治理工作。

      202412

      3

      實現文化服務價值

      開展生態產品確權登記,全面開展區級河道確權登記,在前期完成8條區級河道確權登記基礎上,繼續完成7條區級河道確權登記工作,清晰界定生態產品的產權主體和邊界。

      202212

      自然資源和規劃分局

      農業農村局

      完成常州長江綠色生態文化帶的前期準備工作,啟動堤外江灘及棧道、橋梁文化主題公園、迎賓大道改造提升等工程。

      202312

      濱江經濟開發區

      啟動錄安洲生態修復、常州解放紀念公園、長江大保護綜合展示館完善等工程。

      202412

        注:新北區牽頭單位要細化任務措施,明確時間表、路線圖,確保各項試點任務有序實施,形成實效。常州市相關
        單位要加強統籌指導和政策支持,形成整體合力,共同推動試點工作創新突破。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訪問統計 | 網站糾錯
      主辦:常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常州市大數據管理局 版權所有:常州市人民政府 電子郵箱:czwgzx@changzhou.gov.cn
      蘇公網安備32041102000483號 網站標識碼:3204000002 蘇ICP備05003616號 技術支持電話:0519-85685023
      国产亚洲AⅤ在线电影_久久AV老女人综合网_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v_人妻有码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