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轄市、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常州經濟開發區社會保障局,局各處室、單位:
為全面推進“532”發展戰略,深入貫徹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設的實施意見》,認真落實《常州市推進新能源之都建設政策措施》,助力我市打造引領長三角、輻射全國、全球有影響力的新能源之都,實現2025年新能源產業規模、資本市場市值“兩個超萬億”的奮斗目標,結合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實際,現提出如下舉措:
一、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1.落實減負紓困政策。按照國家和省統一部署,對新能源領域企業延續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政策,全面落實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責任單位:局就業處、人就中心,各轄市、區局)
2.減輕企業用工成本。用好用足企業吸納就業困難人員社保補貼政策,落實新能源領域企業女職工產假期間社保補貼政策。為新能源領域企業量身定做工時制度,指導生產任務不均衡的企業申請執行特殊工時制度。(責任單位:局就業處、勞動關系處、人就中心,各轄市、區局)
3.提供專項融資服務。深化落實“蘇崗貸”項目,優先向合作銀行推薦吸納就業多、穩崗效果好且用工規范的新能源領域重點企業,協助合作銀行精準投放最高達3000萬元的信用貸款,持續激發生產運營活力。(責任單位:局就業處、人就中心,各轄市、區局)
二、優化人才資源供給
4.建立多元用工保障機制。設立人力資源服務專員,為新能源領域重點企業提供“一對一”人力資源服務。全年舉辦新能源行業專場招聘會300場以上,其中在常高校專場招聘會不少于5場,利用“常州人才招聘”官方抖音號開展直播帶崗活動30場以上,為新能源領域企業輸入高質量人力資源。(責任單位:局就業處、人就中心、人力資源服務中心,各轄市、區局)
5.深化青年就業見習合作。全年新增新能源領域企業就業見習基地20家以上,開發新能源領域企業見習崗位3000個以上,組織不少于2000名青年到新能源領域企業參加見習。(責任單位:人就中心,各轄市、區局)
6.推動海內外人才向產業集聚。常態化開展“名城名校合作行 創新創業贏未來”活動,擦亮“1+8”人才引育品牌,向全國高校和人才機構發布新能源產業人才需求崗位,開展海外新能源產業人才專項招引活動。開發新能源產業人才地圖,推進新能源產業緊缺人才崗位發布和緊缺人才目錄編制工作。舉辦“新能源產業企業招錄博士名校行”專項活動,依托博士后協會開展服務產業和人才對接活動,推動高層次人才向新能源產業流動。優化“非申即享”模式,持續向新能源領域釋放“青年人才生活居住雙資助”“青春留常綜合資助”“高層次人才薪酬獎勵”等政策紅利。支持事業單位引進服務新能源領域的各層次專業人才,對確需引進的高層次人才開通“綠色通道”。(責任單位:局人才處、事業處、人就中心,各轄市、區局)
7.維護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大力引進新能源領域的領軍人才創業項目,開展“龍城英才計劃”創業企業資助獎勵工作,培育一批新能源產業領軍企業。鼓勵新能源領域企業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對進站博士后最高給予45.76萬元的資助補貼。(責任單位:局人才處、人就中心,各轄市、區局)
三、注入產業發展動能
8.開展新能源產業職工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制定新能源領域技能人才緊缺職業工種目錄,加快培養產業急需的技能人才,職業技能培訓10000人次以上。組織50名新能源領域技師、高級技師開展崗位技能提升研修。加快新能源領域企業首席技師培養,新增10家新能源領域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開展新能源領域技能人才大比武活動,全年舉辦市級技能競賽20場以上,總規模達2000人次以上。(責任單位:局職建處、省常技,各轄市、區局)
9.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緊密圍繞新能源領域青年技能人才需求,推進新能源課程體系研發,加快建設重點專業群2-3個。指導全市技工院校與新能源領域龍頭企業緊密合作,全面開展新技能項目攻關、實訓基地共建共享、企業冠名班等多種形式合作。修訂《企業新型學徒制工作實施方案》,指導全市技工院校、職業學校與新能源行業龍頭企業、骨干企業深度合作,全年新招企業新型學徒1000人以上。(責任單位:局職建處、省常技,各轄市、區局)
10.拓寬技能評價和職稱評審通道。在新能源領域新增20家職業技能認定試點企業,申領和承接省級新能源技術資源開發項目2-3個,組織評價機構為新能源領域技能人才開展社會化技能評價5000人次以上。暢通專業技術人才職稱申報、評審通道,鼓勵新能源領域企事業單位引進的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直接申報高級職稱考核認定。(責任單位:局職建處、專技處、人事考試中心,各轄市、區局)
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11.升級供應鏈工傷預防服務。聚焦新能源領域重點企業,深化實施全供應鏈協同工傷預防項目,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帶動下游50家以上供應鏈企業共同開展工傷預防,有效降低工傷事故發生率。(責任單位:局工傷處、社保中心,各轄市、區局)
12.維護勞動關系和諧穩定。深入推進和諧勞動關系創建活動,全年指導10家新能源領域企業創建省級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對違法行為輕微且主動糾正的用人單位不予處罰。開發并指導使用免費電子勞動合同簽訂平臺,開展“三執一送”服務活動,為100家新能源領域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用工體檢。建立青年仲裁員志愿者、調解直通車站點常態化對接機制,幫助50家以上新能源領域骨干企業健全勞資矛盾內部預防和調解制度。暢通“常州勞動爭議陽光調解平臺”在線服務,促進勞動人事爭議案件快立、快審、快結。(責任單位:局勞動關系處、仲裁處、監察支隊、仲裁院,各轄市、區局)
13.打造優質政務服務樣板。梳理新能源領域企業高頻次經辦業務,按規定下沉至全市560個人社服務“就近辦”網點端口。完善新能源領域人社改革措施及時公開和推送機制,通過“蘇企通”平臺常州服務門戶和“常州政企通”服務平臺精準推送,方便新能源企業在線申報、快速兌付。推廣人社服務“一網通辦”“跨省通辦”“一件事一次辦”場景應用,減少企業辦事環節、申請材料、辦理時間和跑動次數。(責任單位:局法規處、規信處、就業處、職建處、養老處、勞動關系處、人就中心、社保中心、保障中心,各轄市、區局)
五、營造良好發展氛圍
14.建立配套鼓勵激勵機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對新能源研發高層次人才實行年薪制、項目工資制等多種收入分配激勵方式,落實新能源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等激勵政策。在創建示范評比表彰活動中,對推動“新能源之都”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適當傾斜。(責任單位:局工資處,各轄市、區局)
15.發揮人社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構建“企業吹哨、黨員報到、企業點單、黨員接單”服務機制,充分發揮“服務‘532’青年突擊隊”作用,組建人社專員隊伍,為全市49家新能源龍頭企業主動提供定點聯系服務。鼓勵人社干部投身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設主戰場,選派年輕干部在一線淬煉成長,對真抓實干成效明顯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及時予以表揚激勵。(責任單位:局機關黨委、組織人事處,各轄市、區局)
常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2023年2月10日
(此件公開發布)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